浏览内容
原创
二创
补给站
站点导航
补给站
创作中心
活动中心
文澜德旧站
注册
登陆
壹号囚室
无声戏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2025/01/02 04:10
少年
加载中……
1. 它和下一章节《四块玉》讲的是不同视角的同一个故事。 **2.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次:请将文中出现的所有人物看作是完全原创的角色,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故事。** 3. 文中歌词引用来自谢春花《俗人言》。 4. 给这篇打分级的原因是,《闲情偶寄》本身并不太全年龄。 —————————— 太近了。关汉卿在心里又呐喊了一遍。 他穿着绸制的彩裤和水衣,束手束脚地坐在黄花梨的官帽椅里,任凭李渔捏着他的下颌抹凡士林。单膝跪在他身侧的那位手法老练、毫不留情,仿佛正在处理的不是人皮,更像是早点师傅摊的葱油饼。 芥子园老板穿着与这店面传统中式装潢格格不入的黑衬衫和牛仔裤,款式简单,仿佛刚出工地的建筑师;袖口膝盖上显眼的两坨灰,同样很不符合惯常衣品。 关汉卿僵着一张脸不敢造次,生怕煎饼师傅把油滴进鼻子里,只能指挥眼神顺着李渔左手从脏兮兮的袖口缓慢上爬,试图找出正在他脸上扫来扫去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李渔的衬衫解了两颗扣子,露出根黑色细皮绳拴着的水晶项坠,这人身上常常有稀奇古怪装饰,八成是临时起意做出来,摆到店里之前先拿自己试毒。关汉卿盯着那颗坠子看几秒,又移回去看他卷起三寸的衬衫袖口,终于顺利找到垂在腕骨上的同色手链。 这一番搜寻堪比半套眼保健操,李渔第三次感觉到睫毛扫过手心的触感时终于忍无可忍,指尖拍拍关汉卿的脸,言简意赅地下命令:“别乱动,痒。” 关汉卿咽了口口水,权当作微弱的反抗。 李渔视若无睹,自顾自地把关汉卿的脸左右转了转,反复端详几遍后擦干净手抄起粉扑,沾满嫩肉色的油彩,眯起眼睛微笑。“乖一点,关老板。”他用空着的左手敲敲自己被涂得嫣红的眼角,“《风筝误》可是有丑角的。” 这下关汉卿连口水都不敢咽了。 关汉卿和李渔的孽缘始于一张报纸。 平心而论,关汉卿憎恶报纸。编剧这行虽说不如导演水深,但毕竟不纯是笔上功夫;徘徊花柳巷勉强能算是取材,可要是还自个儿兼任酒吧老板,就着实越了学究们的线。可惜学究是明清比较多,管不着他关汉卿。所以他不仅就是个酒吧老板,还非要给自己的店取名“章台”。梁园月东京酒,洛阳花章台柳,戏剧与风月从来撇不清关系,这名字就是个天然噱头。 于是正人君子光明磊落地骂他放纵风流,八卦狗仔鬼鬼祟祟地编他奇闻轶事。关汉卿对自己这锦阵花营都帅头的浪子虚名很有自觉,因此向来眼不见心不烦。更何况戏剧专业的行家里手不在大元就在明清,这两所学校说近不近、说远不远,足够让出名的剧作家相识相知、惺惺相惜;就算理论分歧大如汤显祖和沈璟,也肯大大方方一起过来喝酒。而章台既然已成编剧的聚会圣所,消息自然灵通,关汉卿更用不着关心外行的闲言碎语。 可惜他同院的好友是认认真真批阅每一篇剧论和戏评的主,就算关汉卿自己决定把流言全当耳旁风,也自有人上赶着给他做剪报。 被张养浩在一个太阳正好的休息日下午从吧台边上的沙发里揪起来的时候,关汉卿第二十三次后悔没把店名取得更加露骨,好让这老实人再也不敢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进来扰人清梦。章台的老板兼调酒师打着哈欠转进吧台,扔一颗薄荷糖进嘴里,弯腰从抽屉里掏出一包咖啡豆。 张养浩气势汹汹地把攥在手里的报纸拍到桌上:“明清出大新闻了。” 关汉卿草草扫一眼标题,完全没抓住重点。他揉揉眉心,径自把打碎的豆子粉末放进滤纸,语气介于隔岸观火和司空见惯之间:“朱厚照少爷撂挑子跑路了?陈寿跑来找罗贯中麻烦了?杨慎这次选了哪个校领导门前哭坟?还是汤显祖和沈璟终于打起来了?” 张养浩翻一个巨大白眼:“是你的《西厢记》和李渔。” “首先,《西厢记》是王实甫的,我只负责给他出馊主意。”关汉卿慢条斯理地在卡布奇诺上拉出一个做作的爱心,把咖啡推给张养浩;接着竖起一根食指,真诚且困惑地提问——“其次,这和鲤鱼有什么关系?” “乔王二姬,明清的两大台柱。她俩要毕业了,戏班子的收官戏定了南调的《西厢记》。”没听懂问题并不妨碍张养浩好脾气地继续解释,大元的老妈子捏起茶匙、两下把拉花搅成一团,然后仰头冲正在给自己调气泡水的关汉卿眨眨眼,“人家都要解散了,你知道这剧组的班主是谁吗?” 关汉卿捏着半只柠檬搜肠刮肚,直到半点酸水都挤不出来,还是没能憋出答案。戏班台柱的名声更响,这很正常;可要是台柱火得大红大紫,他关汉卿都依然只知道这家班主姓李,那问题可就大了。 “我今天知道了,”张养浩得意洋洋地敲着报纸标题,“李渔。” 明清导演专业的,但能编能排能演,戏剧理论比剧本更加流行,算个名副其实的天才。只不过他卖文为生,从不吝啬靠笔墨赚钱,自己经营的“芥子园”口碑不错,做生意还挺有一手。可惜卖文贱业、为人不齿,短篇小说虽然差不多和冯梦龙并称,但和三言二拍一样,总归有人觉得秽乱不堪。 “明清的李日华要了《西厢记》的授权,把谱子重新改成了南调,场场爆满、红极一时。”张养浩放任关汉卿翻报纸,自顾自地喋喋不休,“偏偏这人要在戏论里有理有据嘲讽,还亲自重写两折,排出来给乔王二姬当封箱戏。” 这噱头多大,一夜之间大元明清整个戏曲行当都知道了李日华《南西厢》格律不通、调性乱改,甚是尴尬。可这嘲讽换谁都说得,凭李渔这“不走正道”的身份就天然说不得;再加上他点评这剧时一句“地乏朱砂,赤土为佳”,气得明清二三流正统编剧纷纷互保,于是愈发闹得满城风雨、名声更加差得别具一格。 “我此前从未见过有人名声能和你关汉卿比烂,”张养浩看热闹不嫌事儿大,高高兴兴地总结陈词,“甚是稀奇。” 而关汉卿这时仔仔细细品完了报道后面大段附注的改定版曲词,翻回采访部分盯着那句“若与《北西厢》角胜争雄,则可谓难之又难;若止于《南西厢》赌长较短,则犹恐屑而不屑”盯了半分钟,突然开口:“行吧,《北西厢》算我一份功劳。” 张养浩顺着他目光看向报纸,表情一瞬变的十分精彩。而关汉卿置之不理,把李渔的那份采访妥帖收好,决定择日去芥子园会一会他。 如今李家班解散不到百天,《南西厢》余波未平,李渔本人还被顶在风口浪尖。这时候《风筝误》开始定档,根本就是火上浇油。 李渔要排新戏,这消息传出来,明清的编导疯了一半;关汉卿答应演李渔的本子,这消息再传出来,剩下的一半也疯了。风暴中心之一袖手旁观、兴致缺缺,想来早有预料;关汉卿疑心他八成希望这油再浇多一点,毕竟有争议才有观众。而他本人问心有愧,毕竟当初是自己把这本子从芥子园的垃圾堆里翻出来。 彼时距离张养浩拎着报纸去章台大呼小叫过去两个月,关汉卿已然成为芥子园常客,早就读完李渔堆在店里的全部手稿。李渔放任他对着最后剩下的一沓废纸翻翻拣拣,在关汉卿震惊地挑出一部完整剧本时撩起眼皮看了看,说这戏我本来写给乔王饯行的,既然没用上、那就算了。 关汉卿没料到编剧还能有这种慷慨法:“无论如何都不排?” 李渔把手里的狼毫搁回去,上上下下打量关汉卿一遍,挑起左边眉毛:“你来演韩琦仲,我就排。” 关汉卿满心满眼都是对剧本的可惜,欣然应允,全然没问乔王去后,他手里还有那位美人能搭詹淑娟;直到剧团日程安排妥当,他从上到下明里暗里观察李渔两个月,赫然发现这人从眉眼到轮廓,根本就长了一张适合唱旦的脸。这时才想起张养浩一早提过,李渔此人能编能导能演能评,是个全才。 现在这位即将要和他当众眉来眼去的大小姐离他鼻尖十厘米,正在用粉扑安静地抚过他眼鼻颌颈,动作温柔细致,瞬间拧断关汉卿内心杂乱无章的绵延回忆,惹得它们往另一个更加让人焦虑的方向疯长。 李渔朝他微笑,说别这么愁眉苦脸的,你关汉卿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长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什么时候怕过调情。 “甚闲愁到你心头。”他轻声重复一句,把唇角又勾起几度,眉眼弯出段别致风流,“敢作,就要敢当。” 关汉卿敏锐地注意到了他用的动词是第一声;而这话半分没错,毕竟是自己先招惹的他。 芥子园并不难找,张养浩来找他的第二天,关汉卿便顺利摸到了地方。店面不大,木门对开,顶上悬一块青灰石板方匾,刻了篆体名号。门边种竹,底下叫不出名字的草密匝匝长到脚踝的高度,开出零星白花。关汉卿走到门口,才想起来今天是《南西厢》折子戏末场,刚刚落幕一个小时,但店里明显有人,他犹豫片刻,照旧推门。 屋内标准中式装潢,淡雅檀香从案上的青瓷炉里散出来,雕花窗棂设计精巧,半透明的薄烟被徘徊的风笼进挑高斗拱,四壁的书架都浸在木质的香气里。店里打眼的东西不少,比如柜台后面半开半阖的精致山水画屏,矮几上或摊或叠的冰裂纹样裱糊手卷,再比如内堂八仙桌旁俯身挑选发簪耳环的两个盛装美人。 美人脸熟,乔王二姬堪比西子的风姿神韵端的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旁边穿一套鸦青色盘扣对襟衫、倚在桌案上看着美人的青年倒是陌生,关汉卿看他修长手指轻巧打开两个漆器妆奁,露出里面工整码着的几套头面首饰推到中间,然后退回来拈块麂皮,慢条斯理地开始擦一管伴奏用的竹笛。 关汉卿开门进店的动静不算小,木门吱呀一声过后两个美人头都没抬,擦笛子的微微偏头,右眼戴了一枚鉴定用的单片金丝眼镜,隔着镜片漫不经心撩起眼皮看看他,接着伸手把面前的画屏合上了。 下一秒关汉卿想这人我原来是认识的,不就是李渔么。 再下一秒他想起那份报纸采访,配图里这人米白毛衣、粗框眼镜、九分裤、黑板鞋,土到掉渣,冷冰冰对记者说“我以这才换那财,两厢情愿无不该”。这俩真能是同一个人,从里到外气质洗过一遍,芥子园老板可当真换衣如换皮。 要是他现在戴了那片金丝眼镜,看起来绝对会像一个给钟表上油的修理匠,关汉卿谨慎地睁开一只眼睛,盯住正在给他拍胭脂的李渔想。要是换那副黑框板材,恐怕会更像工程师。所幸他现在什么碍事的玻璃片都没有戴,可以直视的眼睛里浮着层雾气,目光不知道聚焦在何处。近在咫尺远在天边,仿佛只剩下一张躯壳在与人攀谈附会,魂灵早就不知所踪。关汉卿从一开始就发现李渔常常会进入这种茫然放空的专注状态,尤其是当他在心里盘算什么的时候,无论是正在构思的剧本还是下午要过手的生意,海底月镜中花,总之一般不太会是眼前人。他向来觉得李渔不爱待人接物,对谁都一视同仁,调笑信手拈来,距离感无可消弭。 芥子园的老板再次从屏风后面踱出来的时候想必已经擦完了笛子,手里拿的东西换了一把水墨折扇,单片镜依旧架在鼻梁上。李渔捧着那两个漆盒出来,严丝合缝地嵌进百宝柜里,接着径自转进柜台拿出一沓信笺钤印,连个多余的眼神都没有分给关汉卿。关汉卿想自己毕竟来的时候不巧,心平气和地接受冷遇,自顾自在店里转一圈,把芥子园从上到下的陈设装潢打量个遍。 顶天立地的一墙柜子里设满机关,高矮厚薄不同的书整整齐齐满满当当塞进去,靠活动的隔板分开夹层。关汉卿谨慎地把那些木片抽出来再插回去,固定在轨道上的梯子从墙这端滑到那端,闷响隆隆,李渔头都没抬。 前厅中央那套待客的桌椅是正宗黄花梨,看上去有些年头,大约是这店面自留的。旁边那个堆满稀奇古怪玩意儿的百宝柜看着也旧,两个漆器妆奁嵌进去后浑然成为一片素净装饰,乌木的黑衬出玉件青白光泽、瓷器靛蓝釉彩,关汉卿小心翼翼地观察一遍,伸手挪了挪角落格子里一块小巧的太湖石。 然后他震惊地看着天花板工整地坍塌一块,通往阁楼仓库的牢固绳梯在他眼前翻下来,最后一个环正垂在面前。 李渔仿佛在柜台那里发出了声嗤笑。 关汉卿在那个瞬间发现了两件不得了的事情。其一是阁楼靠近墙壁的那一圈做了镂空,镶在墙壁顶端的灯带和房间里缭绕的檀香透过格栅渗进去,毫无潮湿阴暗发霉生蛀的困扰。设计这间屋子的人不仅是个雅士,还得是个工巧。其二是李渔这人并非他初印象里那般恃才傲物难以亲近,不过是单纯只对感兴趣的有反应罢了。可若自始至终引不起这天才的注意,自己该从何结交起。 柜台在屏风前头,左手边就是窗。窗栏竹片编就,上下交叠成一串柔若无骨的三角形,凉风透过缝隙丝丝地漏进来,连带着屋外的淡淡天光。关汉卿仔细研究半晌,终于还是伸手戳向竹片的接口。 李渔冰凉手指扣住他手肘的时候,关汉卿甚至还没够到窗沿。 行吧,我现在知道你对什么感兴趣了。他叹口气,为自己终于换得青眼欢呼雀跃半秒,偏头看向那只深色袖口卷起的一道白边,顺着手臂找到对方带点儿揶揄神采的眼睛。 “这系栏可没柜子结实,坏了我得亲手修窗。”李渔偏头笑笑,眼睛弯成线,“关老板要是执意让我破财招待得改天,我最近焦头烂额穷困潦倒,可没什么闲钱。” 关汉卿错愕一瞬:“你认得我?”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李渔收住笑容,把小巧的钢印丢进柜台抽屉,伸手拾起毛笔,“关汉卿,大元出了名的才子。”他挑起一边眉毛,又是关汉卿刚进门时那幅淡然表情:“天下谁人不识君?” “那您这待客之道,”关汉卿干巴巴地点评一句,默默期望自己的语气不要显得太委屈,“可委实不像什么正经生意人。” “关老板言重了,”李渔倚上柜台冲他眨眨眼,神情姿态一并放松,手指敲敲压在桌面上的那沓信笺,“我告诉您真正的生意经。” 一等的风流子就是一等的穷光蛋,他勾起唇角轻声说,我恰是正经生意人,才不接付不起账的客。 关汉卿直直地盯他几秒,突然笑出了声,说那太好了、幸亏我不是。 李渔一愣,眼睁睁看他飞快伸手抽走信笺,捞起自己搁在梅花砚上的毛笔。等他想起要出手阻挠,关汉卿早在青绿暗纹的笺上行云流水写完章台的地址。酒吧老板得意洋洋地把那张速成的名片推过去:“我店里接。” 李渔从下往上剜他一眼,复杂眼神里探究意味浓重。末了他用指尖点点那张刚刚钤了芥子园钢印的雪蕉笺,语气轻快地宣布:“你现在欠债了。” 关汉卿眼睛都没眨:“前三次免单。” “啧。”后来汤显祖坐在章台的吧台旁边,屈尊纡贵花五分钟听完关汉卿的初见回忆。明清曾经的著名编剧叼着柳橙汁的吸管,痛心疾首地摇头:“啧啧。” 藕断丝连、彼此亏欠,绝大部分最终赔上身家的孽缘都是这种开局。他笑眯眯地把饮料咽下去,说我衷心祝愿你止于欠债,别再和那风雅老板摊上些什么复杂关系。 关汉卿麻木地放下手里正在调的鸡尾酒杯,举起冰锥对准他,说你知不知道就算戳人脊梁骨,也得在背地里干。 “你今天欠他债、明天欠他情,要是后天把人勾到了手,记得请我俩喝酒。”沈璟面无表情把话挑明,汤显祖继续偏头冲吧台角落眨眼,而话题中心坐在高脚凳上慢吞吞捻掉手上冰凉水珠,饶有兴致撩起眼皮,问关老板你打算从何勾起? 关汉卿微笑:“我决定先干掉这两个灾星。” 李渔让他欠了足足两个月的债,才终于抽出时间去酒吧赴约。期间关汉卿去芥子园越来越勤,翻书品茶,断断续续把存在店里的古籍戏本一一读遍、百宝格子里每个玩意儿都拿出来慢慢把玩。李渔经常忙得脚不沾地,偶尔得闲就坐到桌边陪他聊戏。他一不留神放任关汉卿看完自己全部手稿,从《肉蒲团》到《十二楼》,再到零零散散图纸纹样、戏曲诗文;废纸堆里的《风筝误》是最后一根稻草,等关汉卿终于拎出那剧本,李渔彻底将他当成了芥子园里的摆设。 关汉卿于是正大光明坐在店里翻完半部《闲情偶寄》,李渔在序里冰冰凉凉地写“天下已传之书,无论是非可否,悉宜听之,不当奋其死力与较短长。较之而非,举世起而非我;即较之而是,举世亦起而非我。贵远贱近,慕古薄今,天下之通情也”,又在正文里聊词曲聊声腔聊锣鼓聊吹弹聊丹青,件件称手、样样精通。关汉卿一面对他正道儿上的多才多艺佩服得五体投地,一面愈发怀疑此人为万事万物倾注同等热忱,人情世故不过是另一个精致摆件,值得细细把玩,并没有什么稀奇。 自打商定要排《风筝误》后,关汉卿愈发常驻芥子园。两月以来他只见着零星几个上门客,每个都不太得老板盛情。而压在那方梅花砚下面的订单只多不少,乔王二姬就算离了戏台也是万众瞩目焦点,美人穿李渔搭的衣服、戴李渔挑的首饰、梳李渔配的发型甚至还用芥子园独创的文房四宝,做工设计上乘、审美品味一流,算是两个成功的活动招牌。 这店面过于冷清,实在给人一种仙居印象,李渔的气质神情又太似隐逸闲人,委实不能让人有什么家长里短的联想。直到关汉卿终于见到老板月底核账,计算器摁得噼啪响,柜台里面一沓簿册里头小楷条目写得密密麻麻,方才确认芥子园是李渔正经营生,而非什么无聊消遣。 厚实木门阻隔热气,欹斜系栏透光透风;顶灯和阁楼的设计是为了充分照明,冰裂纹裱山水的屏风嘛,纯属买不起丝绣;至于镂空花砖,上挑天井,也不过是为了护一个冬暖夏凉,好给我省些空调钱。李渔说这话的时候依旧戴着单片眼镜,眯起眼睛把香粉弹进自制的印里再按进香炉,撩着袖子抬起手,炉里留下个四四方方篆印,是他亲笔的“须弥芥子”。 关汉卿被他指挥着搬账本,想自己见过穷人不少,可没见过穷成这样儿的,日子过得处处精致样样舒心,偏还看不出操持经营的市井相。 李渔笑眯眯地瞟他,是他典型的撩起眼皮扫一眼的看法:“关老板,我当真没什么闲钱。”他懒洋洋把青瓷炉的盖子合上,拢起袖子靠进官帽椅,又补充说我也当真只是个柴米油盐酱醋茶都精打细算的俗人罢了,穷得很认真,不是什么潇洒风流客。 关汉卿叹口气,盯着上好瓷杯里上好茶汤:“那我来你这儿蹭吃蹭喝,岂不是早已债台高筑。” “清了吧,”李渔慢吞吞地拿茶盏的盖子剔掉浮沫,拎起茶壶给他再续一杯,“你现在就欠我一场《风筝误》。”曲终人散,落幕便了,新戏的编导微笑着把杯子推过去,在此之前我随你赊账,趁茶没凉,快品。 “这可不完蛋了么,”关汉卿喃喃自语,“你这是当真要我你今天欠你债、明天欠你情。” “关老板,”李渔放下胭脂重新洗遍手,冰凉指尖拍拍关汉卿的脸,“回神。” 关汉卿被生生拽出回忆,拢回思绪打眼就是李渔惯常的淡笑,眉眼清明,嘴角挑起若有似无弧度,比礼节性的微笑稍显真诚,却又看不出实在的愉悦来。关汉卿很早就确定他唱戏,故而认真笑起来时才总显得过分深情。五分缱绻三分温柔,再两分不痛不痒挑逗,方能在层层妆粉胭脂遮掩下表现出剪水明眸、露骨春情。 “定妆粉都拍完了,您还神游天外呢。”李渔从妆台前面拈起眉笔,在手里若无其事转了三圈,“这也太不敬业了。” 关汉卿挣扎一下坐正,看了看镜子里自己白里透红素净一张脸,细致挺括一个通天,发自肺腑地赞叹几句,换得李渔一声不带恶意的冷笑:“我是专业的。” 他当然是专业的,他未免太专业了。关汉卿只用一次排练就意识到这人精通一出戏的每个细节,知道怎样调配所有的元素才能呈现如梦如幻的舞台效果。李渔是编剧、导演、声乐指导、服装设计、锣鼓编曲,再加上道具机关工巧舞美,统统能够一手包办。由于对戏剧炉火纯青的把握,他乐于拿捏最微妙的情绪火候;李渔对这种控制感的追求渗到台前幕后每个角落,故而当他亲自登场时,也确实是个天生的演员。 他平和丰足地、津津有味地活自己的生活;他同样顺其自然地、兴致勃勃地活他笔下戏中人的生活。关汉卿时常怀疑李渔无时无刻不在戏里又分分秒秒身处戏外,这切换过于游刃有余,仿佛唯独披一层角色的皮,才能透过厚重脂粉一窥他的真心。 韩琦仲、詹淑娟,标准的才子配佳人,天作之合的套路。排戏时关汉卿捏着剧本揣摩良久,暗想自己风流成性,李渔居然敢让自己试专情小生,不知要如何培养角色感情。 “你要么和角色培养感情,要么和演员培养感情。”而李渔坐在桌沿上玩那把折扇,轻描淡写地出主意,“反正逢场作秀曲终人散,讲究的不是真情是分寸。至于出戏,那是各自的事,我管不着。” 关汉卿被他一噎:“你当真从没怕过自己出不了戏?” 李渔手腕一翻,把扇子收进袖口,照样笑得眉眼弯弯:“不可能。”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他稳稳当当地坐进椅子里,抽走关汉卿手里的《风筝误》,半调侃半认真,说这角色关老板你试试无妨,毕竟没人保证浪子就不会动情。半生来折柳攀花容易,我可没见过谁真能一世里眠花卧柳,从不进那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你可还写过凭栏袖拂杨花雪呢。”李渔勾起唇角,“前途无量啊。” 关汉卿瞠目结舌,万万没想到李渔读过这篇,只能装模作样地苦笑一声,说那可如何是好,岂不要我洗心革面、从头做人? 首先拆了章台,其次戒烟戒酒,戏院歌楼自然不能再去,蹴踘打围吹弹咽作,似乎也不是什么正经爱好。李渔饶有兴致地陪他规划,说按正人君子的意,你怕不是还得放弃编剧,另谋一个高远未来;大元除了戏文似乎没什么出名专业,你若转来明清,也许还能故纸堆里做做考据文章。 “免了,”李渔说完自个儿咂摸一下,迅速收回前言,“这也太吓人。”且不论这种日子到底还值不值得费劲活,至少你这才华偏就来自烟花路。从《拜月亭》到《救风尘》,要是没了身边这些莺莺燕燕,你怎么写得出如此熨帖入微的人物?艺术源于生活,这话俗归俗,毕竟还是真理。关汉卿大笑称是,而李渔伸手敲敲他的茶盏沿,笑意更浓几分:“关老板,你万不可虚度了春秋。” 说这话的时候天色已晚,芥子园门口挂上打烊的牌子,开了半扇花窗,放进深秋的风和虫鸣。关汉卿屏息陪李渔听上一炷香的时间,踱回柜台后面煮茶,内心暗忖自己这算不算前无古人的奉旨风流。 至于李渔,关汉卿在心里叹口气。这人自在从容地经营一个芥子园,富贵贫贱各有行乐之法,春夏秋冬皆是赏景之日,于无数文字里带入千千万万个角色的喜怒哀乐、转换千千万万名观众的视角兴趣。而自己翻过李渔所有戏词,雅也好,俗也罢,最终只抓到朦朦胧胧一个影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从最俗的词句里透出的一点悲天悯人,在最雅的腔调里藏得一些玩世不恭,于是戏外的所欲所求就再也看不分明。 柜台里面照样是一沓工整叠放账簿,上面压着一条大红鲤鱼。审美俗不可耐,瞪着硬币大小的两只眼睛,呆滞且无神地盯着关汉卿,仿佛在无声嘲笑他的多虑。关汉卿满腹狐疑地和那只储蓄罐子面面相觑,并没想好如何开口。 “容我澄清一下。”老板这时慢吞吞举起手,“那条鱼是戏班子送的。” 虽说这临别赠礼蓄意拿我取乐,但毕竟是我几年来的衣食父母,不敢不收。放在百宝格里又实在破坏气氛,只得勉强它挤在柜台里,终日和账本凭条为伍。李渔耸耸肩,说那毕竟是个储蓄罐,也算暂得其所;若每天随手往里面扔上几个硬币,一年下来攒够三四百元,还够深秋一顿螃蟹。 “买命钱。”李渔懒洋洋地把腿伸直,从袖子里重新摸出折扇来敲,“秋高气爽菊黄蟹肥,到时节不尝一次,简直枉生人间。” 他勾着半个笑容看向关汉卿,偏偏头轻声补充: “过几日我看心情备宴,看心情邀你。不过要是关老板弄得到一坛菊花酒,我必奉你为上宾。” 直到现在躺在椅子里任凭李渔处置妆容时,关汉卿都震惊于自己就这么顺利代入了韩琦仲。他黄昏时踏进芥子园,前堂空无一人,屏风后面杳无声息,李渔缩在椅子里补觉。镜子前面化妆道具整整齐齐,打底油彩刚刚抹完,凡士林盖子虚掩着,老板本人睡得人事不知,想必昨夜通宵赶工。而三小时后《风筝误》首演,李渔该给他尽职尽责地搭詹淑娟。 若不叫醒他,那可就只有自己硬着头皮动手一条路。关汉卿自然不是什么熟练妆师,但李渔本身就白,抹了打底的凡士林后直接上油彩对比也不甚夸张,可以一试。他鬼使神差点上朱红胭脂的时候并没有明白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落笔倒是小心翼翼、仿佛在描一幅工笔仕女图。 化妆刷扫在脸上痒在心上,等到半边嫣红眼圈勾完,睡得再沉的人都该醒了。李渔睁开眼睛的时候关汉卿的手抖了一抖,于是眼尾的红便自然而然地往额角挑去。上妆顺序全部不对、粉扑笔刷乱用一气,醒过来的人带点困意打量镜子里的自己,语气懒懒地点评。李渔托着腮打个哈欠,看看关汉卿再看看自己,半晌闭眼袖手重新躺进椅子里,慢吞吞地指挥: “还行。你把另一边也画上吧。” 关汉卿在那一刻觉得自己终于看懂了李渔,下一秒又觉得这只是错觉。他胡乱描好另一只眼睛,用尽平生画技不让效果显得过分业余,然后在放下油彩的刹那被李渔勾住膝弯把住后颈按进椅子里。关汉卿看着他把左膝跪到他身侧,细致地解开黑色衬衫的袖扣,整齐地卷上一折: “关老板,从没有人教过你怎么上妆?” 李渔没来得及把话讲完,于是也就无从品味自己刚才的语气掌握的是否到位,因为关汉卿打断了他,用一个非常无厘头的问题: “为什么一直是‘关老板’?” 李渔沉默地垂下眼帘看了看他,眼尾处关汉卿自己刚刚多此一举勾的绯红油彩上挑得恰到好处,面无表情也像是带了三分含义危险的笑意,何况他现在笑得那么认真。关汉卿看着那前所未有的明媚笑容突然意识到李渔也许有那么一点点生气,毕竟油彩并不好洗,乱来的妆还得重画;然而他又觉得李渔并没有认真在怨,更像是兴致盎然地在盘算着什么。 这人骨子里随心所欲、爱搭不理,关汉卿总疑心他是个自己全想得通、看得透,不用别人开导宽慰理解同情,甚至不需要聆听的人。这无关傲慢、未必豁达,只不过将花鸟虫鱼都视为知己,生老病死均看作命数,于是世间万物皆有趣,日子认真过过总有惊喜。 李渔第一次拜访章台次日送来一幅楹联,题了句只该挂进新房的艳词,分明是在打趣这怪异酒吧不伦不类的名字。偏偏对仗工整笔锋端正,半俗不雅,生怕关汉卿看不出其中的揶揄兴味。章台老板并不避忌,把那幅字裱了间或往门边挂挂,高兴地发现张养浩真的从此不在那几天进门。 有相熟的顾客注意到,微笑着问他最近是否又遇上了什么妙人。关汉卿对赛帘秀露出风流子的招牌笑容,说我遇到一位才子,戏写的对路,哪天替你引见。 赛帘秀听他细细讲完两人故事,纤长玉指敲敲吧台,说老板我从不忌酒,为什么你打底特地换成果汁。 她晃一晃浅口三角杯里红蓝混色的瑰丽液体, 深情款款地抬眼,眉目里噙一点担忧,问你遇到的当真只是一位才子么。 现在的关汉卿盯着李渔近在咫尺的笑容,突然理解了赛帘秀的担忧。 而李渔在这时兀自接上了关汉卿之前空穴来风的问题,促狭地眨眼,眉目间含一水脉脉柔情,压低了声线换了个称呼: “卿卿?” 李渔终于设宴那晚恰是中秋。他清了芥子园的陈设,拖出角落里的几案,摆上四只螃蟹两个酒杯,关了所有灯、打开所有窗。于是难得此夜,月光得以毫无保留的倾泻,而不是像惯常那样丝丝缕缕、矜持又克制地渗进来。 而关汉卿如约带了一坛上好的菊花酒。 关汉卿向来知道李渔酒量不好,更习惯喝茶,今晚破例、怕不是真的为了陪客。中厅的几案正对着屋外的竹林,李渔斟了浅浅两碗后松松垮垮坐上窗台,从长衫袖子里摸出竹笛,靠在窗框上吹起《淡黄柳》。吹到半途他停了下来,转头问关汉卿你有没有觉得芥子园实在太好了一些,在里面待久了就愈发不想出去,日子过分地安定丰足,便让人满心想着维持现状自娱自乐,堪称丧志。 李渔背光坐,声音里带笑,而月亮影影绰绰勾出他轮廓,看不清楚表情,关汉卿倒是无端觉得这话里毫无赞叹意味。 他没等回答,自顾自地吹完了《淡黄柳》的下半段,翻身从窗台上跳下来,掏出竹牌继续和关汉卿行酒令,再聊《西厢记》和《牡丹亭》。两人都觉得不能再喝了前的最后一局是关汉卿胜了李渔,后者施施然站起身,绕着桌子走一段精巧台步,折扇掩住脸,吊着嗓子断断续续哼一首懒洋洋的民谣: 醉呀美呀睡呀梦呀/偷得半日闲 吃呀喝呀吞呀咽呀/是福莫言浅 摔呀碎呀疯呀闹呀/来把房瓦掀 苦呀笑呀怒呀乐呀/休与俗人言 月亮升到中天之后屋子里反倒渐渐暗了下去,李渔走过窗前的时候挡住大半亮光,鸦青色衫子藏在影里,只有袖口翻出来的白边和半截清瘦手腕能看见。关汉卿疑心这人喝醉了,又想他酒品倒是不差,不闹不疯,嗓子依旧吊的上去,只在尾音里埋一些撩人钩子。他不自知地盯着李渔看了半晌,回过神来时简直担心他会再次说出两人初见时的台词。 ——我倒是不介意你多看一会儿,毕竟店里就我不要钱。 ——看得见摸得着谈得拢带不走,都这么耍赖了,当然不要钱。 他的灵感姗姗来迟,突然发现这人第一眼狂傲,第二眼风流,嚼烂细品是一身才华满腹牢骚,留香回味仿佛又世事洞明无惧无求。关汉卿鬼使神差地去抄李渔的手腕,疑心若外人始终不动作、他心里到底会不会给任何人留下位置,哪怕流水高山、幸遇知音。 而李渔姿势表情半分不动,自顾自地一扣指尖,关汉卿恰恰好捞住垂下来的扇坠。那坠子入手细腻温润,是块雕工稚拙、近乎原貌的上好古玉。关汉卿抬头就对上李渔眼神,干净清明依旧,所以那一晚他终究什么话都没有问出口。 时至今日关汉卿仍不知道两人这段堪称暧昧的因缘究竟是命运之路真实又偶然的相交,还是一场你情我愿顺理成章的无声戏。他向来不是穷究是非的个性,毕竟六月飞雪、血溅白练、大旱三年,不过是图个未来可期;若是仔细考察、精心盘算,这世间哪有容下丰沛情感的可能性。 可是李渔刚才的随口一言无需仔细揣摩都带上不详意味。他小心翼翼询问自己的上妆手艺是否合格,芥子园的老板挂着惯常的微笑,轻描淡写地看看镜子:“无妨,试妆而已。错了就洗了、洗了就没了。” 妆也好戏也好情也罢,讲究的毕竟不是真情是分寸;不必刻骨铭心,只求心知肚明。这后半句话李渔没有讲,关汉卿没有问。他任凭李渔替他吊眉勒额角,然后放开他的脸退后几步打量快要成型的妆面,难得地觉得距离恢复了正常。 太远了。他在心里呐喊了一遍。不过他还有确认的机会、很多机会。 比如现在。 然而李渔在恰恰好的时机按住了他的嘴唇,指尖上是凉凉一抹口红。 “我知道你要说什么。”李渔慢条斯理把唇膏抹匀,“别问。” 他和关汉卿控诉的眼神对抗了五秒,最终把视线移回自己的指尖,表情中难得地露出一点犹豫:“暂时别问。” 那首歌的后半段,关汉卿向来知道。可惜那夜月色太美,既然掐头去尾意味不明,他也就不愿再去详细揣摩,如此至少因缘际遇,落幕才知。 醉把青丝剪,多情难成仙。 今生莫相见,今生莫相欠。 ——fin.——
上一章
下一章
0
章节目录
上一章
下一章
说明、前情、断章
作者手记
无声戏
四块玉
洗清秋(上)
洗清秋(下)
壹号囚室-正文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尾声 Aria Sul G
番外 潇湘意
留言
加载中……
提示信息